发布时间:2025-06-04 来源:中国机械联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5年前4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14.1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若以美元计,进出口增长1.3%,增速较一季度均加快1.1个百分点。其中,4月份单月进出口额为3.84万亿元,同比增长5.6%。具体来看,4月份出口同比增速虽较上月高位小幅回落至9.3%,但进口由降转增,增长0.8%,显示出我国外贸结构的持续优化和韧性。
2025年前4个月,东盟继续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2.38万亿元,增长9.2%,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6.8%,其中,对东盟出口1.48万亿元,增长12.6%;自东盟进口8951.7亿元,增长4%。
东盟成员中,与中国前三大贸易伙伴依次为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
同期,中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计进出口7.25万亿元,增长3.9%。其中,出口4.15万亿元,增长9.6%;进口3.1万亿元,下降2.8%。
根据商务部网站报道,2025年1-4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8832家,同比增长12.1%;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207.8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0.9%。
从行业看,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840.6亿元人民币,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2312.5亿元人民币。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967.1亿元人民币,其中,电子商务服务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化学药品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137%、86.2%、57.8%和4.9%。
从来源地看,东盟地区实际对华投资增长42.9%,日本、瑞士、英国、韩国、德国实际对华投资分别增长74.2%、68.4%、54.6%、22.3%和12.3%(含通过自由港投资数据)。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外贸相关企业超826.2家。其中,2025年截至目前新增注册相关企业约48.1万余家,从企业注册数量趋势来看,近五年间,除2022年稍有下降外,外贸相关企业的注册数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并在2024年达到顶峰。
外媒报道,今年一季度印尼外商直接投资达230.4万亿印尼盾(1美元约合16740印尼盾),同比增长12.7%。国内投资达234.8万亿印尼盾,同比增长19.1%,内外资投资总额达465.2万亿印尼盾,同比增长15.9%。国内投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推进。
外商直接投资方面,5个最大投资国家与地区,依次为新加坡(460亿美元)、中国香港、中国大陆、马来西亚和日本。
越通社河内报道,越南财政部统计局近日公布,2025年前四个月,越南货物进出口总额达2768.9亿美元,同比增长15.7%。其中,出口总额达1403.4亿美元,同比增长13%;进口总额为1365.5亿美元,同比增长18.6%,实现贸易顺差37.9亿美元。
从出口商品结构看,加工制造业产品出口预计达1237.1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88.2%。在进口结构方面,生产资料类商品进口预计达1281.7亿美元,占比93.9%。
媒体报道,5月22日,欧洲议会以564票赞成、20票反对、12票弃权的压倒性多数,通过了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修订提案。该修订旨在简化行政程序,减轻小型和中型企业(SMEs)以及偶尔进口商的合规负担。该提案下,年进口量低于50吨的企业将被豁免CBAM义务,预计约90%的进口商将因此受益。相关提案预计还需经过三方会谈待最终确认。
今年5月,欧委会发布了2025年度《宏观经济失衡深度评估报告》,评估结果凸显出欧盟内部存在多方面结构性困境:一方面,一些经济体内需不足、生产率发展缓慢;另一方面,不少国家债务水平高企,对外部市场和供应链的依赖上升。评估报告显示,欧盟第一大经济体德国陷入长期停滞:2019—2024年间实际GDP累计仅增长0.3%,2024年甚至录得负增长。
报告指出,外国需求对2019—2024年GDP增长的贡献为0.7个百分点,其中大部分来自欧盟以外市场。数据显示,中国依然是德国第二大出口目的地,机械设备、汽车零部件、化工原材料等核心品类在中国市场保持稳定需求,为德国工业体系提供了关键支撑。在出口拉动、制造延伸与产能配套等层面,中德之间的结构互补关系依然显著。
匈牙利正积极拥抱中国等东方投资,打造欧洲电动车产业的新兴基地。报告对匈牙利的评估中特别点名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中国公司在当地投资电动车和电池工厂。对中企而言,匈牙利具备劳动力、区位和政策协同等比较优势,双方合作逻辑在于结构互补而非单边依赖。规则透明、目标清晰都将有助于继续促进双方中长期合作。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占欧盟进口总额的21.3%,是其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在出口市场上,中国位列第三。在内需迟滞、产业转型任务加重的现实下,中国是欧盟结构修复中无法回避的外部支点。这种支点关系在电动汽车、绿色能源、储能、原材料供应等关键行业尤为显著。中欧关系正站在供需结构、政策窗口与产业逻辑的交汇点。在欧盟内部改革尚难提速的当下,来自中国的“可见合作”不是风险本身,而是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一部分支撑力量。
2025年5月12日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发布了《2024年外国企业在德国投资报告》。报告显示,尽管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德国作为欧洲核心投资地的吸引力依然稳固。2024年共有1724个外国绿地投资和褐地投资项目落户德国,同比微降2%。但外国企业对重大战略项目投资规模仍旧保持热情,投资金额高达232亿欧元。报告显示,美国以229个投资数量稳居第一,同比下降2.6%, 瑞士排名第二(202个,与前一年持平),中国以199个投资项目数量稳居第三。中国企业在德国的绿地投资保持稳定。其投资主要的行业领域为电子产品和自动化25%;能源与原料21%;交通与物流19%。中国投资所从事的业务形式分布是市场和销售41%;生产和研发26%,同比增长四个百分点;欧洲总部为11%。
据PR Newswire 5月15日报道,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巨头徐工机械与比利时重型吊装企业Sarens宣布战略合作,首批先进全地面起重机已交付欧洲市场,服务新能源和基础设施项目。此次合作聚焦高端起重装备的智能化与定制化,结合XCMG领先的工程机械技术与Sarens丰富的本地服务经验,推动中欧工程装备产业链深度融合。新型起重机配备智能控制系统和绿色动力方案,符合欧盟碳减排与安全标准,助力实现高效、安全、环保的吊装作业。
据比亚迪官网及媒体公开报道,2025年5月15日,比亚迪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行欧洲总部官宣仪式。总部将承载销售与售后、车辆认证及测试、车型本地化设计等职能,预计创造上千就业岗位,并在智能辅助驾驶与汽车电气化领域开展研发。总部落地标志着比亚迪与当地汽车产业融合进入新阶段。此前比亚迪已在匈设有电动大巴工厂,并于2023年底启动乘用车工厂建设。总部设立将进一步强化品牌在欧本地化能力与服务网络。
据CNEV Post与New Mobility News 2025年5月13日报道,蔚来汽车旗舰车型ET9搭载的线控转向(Steer-by-Wire)系统先后获得中国和欧洲权威机构认证。该技术摒弃传统机械转向连杆,采用电子控制系统,实现更精准、响应更快的转向操作,并为高级自动驾驶提供技术接口。报道指出,ET9是欧洲首款获得此类认证的量产车型,标志蔚来在智能底盘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认证的通过不仅满足了安全与合规标准,还提升了车型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蔚来计划依托此技术加强高端电动车的市场布局,推动智能驾驶技术的国际化应用。
5月14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来华出席中拉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的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会见后,两国元首共同见证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哥伦比亚共和国政府关于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合作规划》。
中国海关总署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哥伦比亚是中国在拉美地区的第五大贸易伙伴,中国则连续多年保持哥伦比亚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2024年中哥贸易规模达1496.3亿元,同比增长13.1%,连续4年超过1200亿元。
双方承诺将于2025年5月14日前采取以下举措:美国将(一)修改2025年4月2日第14257号行政令中规定的对中国商品(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商品)加征的从价关税,其中,24%的关税在初始的90天内暂停实施,同时保留按该行政令的规定对这些商品加征剩余10%的关税;(二)取消根据2025年4月8日第14259号行政令和2025年4月9日第14266号行政令对这些商品的加征关税。
中国将(一)相应修改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4号规定的对美国商品加征的从价关税,其中,24%的关税在初始的90天内暂停实施,同时保留对这些商品加征剩余10%的关税,并取消根据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5号和第6号对这些商品的加征关税;(二)采取必要措施,暂停或取消自2025年4月2日起针对美国的非关税反制措施。
采取上述举措后,双方将建立机制,继续就经贸关系进行协商。中方代表是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美方代表是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和美国贸易代表贾米森·格里尔。协商可在中国、美国,或双方商定的第三国进行。根据需要,双方可就相关经贸议题开展工作层面磋商。
面对美方滥用出口管制措施,美国进口商正加速建设保税仓囤积中国货,展现出中美经济的高度融合。据路透社21日报道,从服装到汽车零部件,美国进口商正掀起为各类中国进口商品建设保税仓的热潮。
据CNN此前报道,保税仓可供美国进口商存放进口商品最长5年,这些企业打算利用保税仓规避关税以及美国政府混乱的贸易政策带来的不确定性,等到情况明确后再将商品取出并按最新税率缴纳关税。
路透社称,目前美国有超过1700座保税仓库,但已供不应求,租金也随之飙升,迫使美国进口商纷纷向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申请建立新的保税仓。报道称,美国进口商争相将仓库改造为保税仓,反映出他们正在押注特朗普政府提高关税的政策只是短期行为。
美国将于6月起对来自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的太阳能设备加征关税。其中柬埔寨部分企业面临高达3521%的税率,为所有受影响国家中最高。新能源财经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从上述四国进口太阳能设备总额为129亿美元,占比近八成。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于5月20日裁定,从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进口的太阳能产品“对美国本地制造商造成损害”,该裁决标志着关税全面生效前的最后一道程序正式完成。
征税幅度因企业和国家而异。越南平均税率为396%,泰国375%,马来西亚34%。美国太阳能制造商联盟预计,随着本土产能扩张,到2026年美国企业将有能力满足国内对电池和组件的全部需求。除本轮关税外,美国国会部分议员正在推动削减联邦支持,进口产品未来可能面临更多贸易限制。